三要不断深化改革,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,吸引更多人到保山投资创业,建好现代化大城市。
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钱秀英。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。
近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》,公布了120个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。《通知》要求各地区要综合考虑发展需求、资金保障、财务平衡及收益状况,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,坚持靶向发力、精准施策,分阶段、有步骤地滚动谋划设计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,成熟一批、实施一批。《通知》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、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,重点投向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,并明确提出了4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,即:一是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,包括健全医疗卫生设施、完善教育设施、改善养老托育设施、发展文旅体育设施、完善社会福利设施、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。三是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,包括优化市政交通设施、完善市政管网设施、发展配送投递设施、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、更新改造老旧小区。其中,当前最为紧迫的是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,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
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钱秀英。在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,老干部们认真听取清水乡党委书记的介绍,参观民俗文化陈列室、村情展室、爱心超市,对司莫拉佤族村的民族文化历史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、脱贫攻坚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。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专项,选派16名研修人员分别到省级院校、医疗机构和农业科研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。
二是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,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、天然商品林采伐管护等项目,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。截至2019年底,脱贫退出9.13万户38.19万人,未脱贫2758户10112人。今后,保山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计划,着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,吸引一批外出人才回乡、一批社会优秀人才下乡创业,充实农村专业人才队伍,推动乡村人才振兴,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全市各地积极探索新路。
目前,共建成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,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,龙陵恒冠泰达禇橙、腾冲高黎贡山茶叶等万亩规模农业带贫效果凸显,十个万亩规模农业吸纳3334名贫困人口就业,助力2478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增收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保山市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一个不能少、一个不能掉队的担当,全局聚焦脱贫攻坚、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、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、方法聚焦户户清,全员发动、迎难而上、决战决胜,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。
保山市深入开展自强、诚信、感恩主题教育活动,全面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。龙陵县采用以奖代补方式,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铺筑通乡、通村、通组、通户的路网,串起了贫困山乡一条条美丽的小康路,2018年以来,全县串户路面硬化202.76万平方米、入户路庭院主房硬化151.14万平方米,惠及2.97万余户12.68万人。保山市采取组织选派、招考录用、择优回引、异地交流、培养选拔、评选激励等六个一批的方式,不断提高村(社区)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。近年来,保山市立足于特殊的市情和贫困情况,积极传承杨善洲精神,以杨善洲精神引领党员干部战贫斗困,始终坚持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攻坚之路。
截至2019年底,全市累计实现9.13万户38.19万贫困人口脱贫,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,隆阳、施甸、龙陵、昌宁4个贫困县(区)全部脱贫摘帽,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.02%下降到0.49%。2015年以来,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7.16万人次,省外转移就业37.88万人。为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,保山市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23个,集中安置6.62万人,安置率92%。保山市坚持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,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凝聚。
2020年,全市共派出41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,集中选派1465名工作队员,实现贫困村派人全覆盖。扶贫先扶志,扶贫必扶智。
近年来,保山市按照规模农业引领,龙头企业带动,专业合作社示范,规模养殖(企业)场助推的思路,以建设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和发展四小工程为抓手,变输血为造血,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,促进农民稳增收。截至今年6月底,全市剩余贫困人口2758户10112人,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。
与此同时,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.42万人次,其中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0.24万人次,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。保山是一个集边疆、欠发达、山多坝少、民族杂居于一体的地区,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,有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山区县4个,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。开展脱贫攻坚以来,保山市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,建立了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联动机制,全面摸清辖区内133万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,通过强化扶贫车间就近就业、入企务工、引导发展产业等措施,帮助搬迁贫困户有事做、有钱赚、有盼头。小康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。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百花岭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,坚守生态底线,发展观鸟经济,努力探索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脱贫攻坚模式,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猎鸟人变护鸟人的精准扶贫之路。
全面建立了控辍保学机制和贫困学生一生一档保障措施,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情况。新增转移就业57.81万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.5万人。
帮钱帮物,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。目前,百花岭村共有鸟类观测点23个、鸟导80余名,明星鸟塘年收入10万元左右,其余鸟塘年收入3万元左右。
聘用生态护林员从2017年的954名增加到2020年的4624名,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管护工资9721万元。探索创新的小养殖、小庭院、小作坊、小买卖四小工程,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.09万户37.34万人。
为推进教育扶贫工作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,保山市先后完成23个贫困乡中心学校、初级中学和207个贫困村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按照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思路,探索出一条评星定级破解之道,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等靠要思想。分散安置5955人,安置率8%。2017年以来,保山市将原户籍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、长期居住在高黎贡山山脉的895户4911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,纳入隆阳区易地扶贫搬迁范围,规划建设8个安置点,探索实施菜单式易地扶贫搬迁模式,彻底解决涉及两个州市、延续了30余年的历史问题,走出了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跨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路径。
保山市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、生态补偿工程,大力发展生态产业,创新生态扶贫路径,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双赢中得到更多实惠。目前,全市划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68.48万亩,年均获得补偿5480万元,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1195户,年均获得补偿451.92万元,户均年增收213元。
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群众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体,贫困面广、贫困程度深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全市共选派100名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(社区)担任党组织书记。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
2020年,全市共派出41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,集中选派1465名工作队员,实现贫困村派人全覆盖。聘用生态护林员从2017年的954名增加到2020年的4624名,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获得管护工资9721万元。为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,保山市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23个,集中安置6.62万人,安置率92%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按照群众的问题交给群众自己解决思路,探索出一条评星定级破解之道,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等靠要思想。
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。近年来,保山市按照规模农业引领,龙头企业带动,专业合作社示范,规模养殖(企业)场助推的思路,以建设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和发展四小工程为抓手,变输血为造血,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,促进农民稳增收。
与此同时,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.42万人次,其中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0.24万人次,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。探索创新的小养殖、小庭院、小作坊、小买卖四小工程,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9.09万户37.34万人。
目前,全市划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68.48万亩,年均获得补偿5480万元,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1195户,年均获得补偿451.92万元,户均年增收213元。2015年以来,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7.16万人次,省外转移就业37.88万人。